本報記者 袁國鳳
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是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以良法促發展求善治,是加強食品安全治理、推動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保障。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等共同主辦的中國食品安全法治大會(2023)在北京舉辦。大會以“全面推進‘多主體、全過程、高質量’食品安全責任體系落實”為主題,并設置“食品安全責任體系”“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治理”“反食品浪費”三個分議題,就當前食品安全法治治理新形勢展開對話、交流,進一步探討保障食品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新經驗、新模式,共同致力于推動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履行及監督管理,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法治化水平。
為食安治理提供更多元的路徑選擇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軼表示,此次大會致力于全力推動食品安全“兩個責任”落實機制,推動食品企業依法依規生產經營,牢固樹立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意識,促進食品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希望能夠為食品安全治理工作貢獻豐富的、高水平的學術資源。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鳴起指出,我國歷來重視食品安全法治建設,近年來先后制修訂了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重要法律法規,通過法治的途徑來保障食品安全,充分發揮了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加強食品安全法治,首先,要堅持全鏈條立法,貫徹食品安全各個環節,做好生產、銷售、監管各方面的銜接;其次,做到全過程監管,提升各責任主體法治意識;最后,要鼓勵多要素創新,聯系實際推動理論創新,要善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張鳴起強調,將繼續發揮中國法學會聯系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支持法學法律界重視并積極參與食品安全法治建設,大幅度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法治化水平,促進食品安全高質量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國務院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韓大元表示,歷年來的中國食品安全法治大會共識表明,跨領域、跨學科的多主體參與,為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提供了增進了解、促進共識的平臺。期待通過大會激蕩思想火花、凝聚智慧力量,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交流提供更多元的路徑選擇。
食安綜合治理需要系統化多元化
黨的二十大將食品安全納入安全體系,目前構建起以黨內法規為引領,食品安全法規為主干,以部門規章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法律體系。
“簡單的以治理有毒有害食品為目標的食品安全觀,已經不適應新時代,迫切需要樹立新食品觀,強調食品安全綜合治理水平。”北京大學法治與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兆彬表示,食品的數量安全、質量安全、營養安全、生態安全都有公平性的問題,均會影響社會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甚至影響代際公平。只有系統化、多元化治理才能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的綜合治理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新型現代化。
近年來,衛生健康系統食品安全與營養工作體系不斷強化,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司長劉金峰指出,在風險監測評估制度建設方面,以實施國家風險監測與評估計劃為主要抓手,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風險監測網絡,構建了全國風險監測評估地圖;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我國標準覆蓋面、指標數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同時順應了我國居民食品消費習慣、生產結構方式;在營養健康方面,將居民營養監測納入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頒布實施國民營養計劃與合理膳食行動,增擴食藥物質目錄并應用于疾病防控。
劉金峰提出,健康優先策略要切實融入所有政策,推動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制度體系:堅持健康優先是防范食品安全風險的準則,堅持健康優先是落實最嚴謹標準的準則,堅持健康優先是踐行大食物觀的準則。未來,要研究拓展最嚴謹的標準體系,優化加強目錄、標準、許可、注冊等管理制度之間的銜接與協同。
“市場監管部門全面推進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制修訂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持續加強食品安全制度體系建設。”市場監管總局法規司副司長王丹表示,一是嚴格落實“四個最嚴”,落實黨政同責,壓緊壓實各方主體責任。督促企業配備安全總監和安全員,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工作制度細化單位食堂承包經營者主體責任要求,強化市場開辦者和銷售者責任。二是站穩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回應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三是統籌發展,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完善服務新興產業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的機制。社會共治原則的提出是食品安全法修訂工作的重大創新,只有每一個食品安全參與者履行好自己的責任,食品安全才能夠真正獲得保障。
“食品安全一直是檢察公益訴訟的重點,最高檢部署了一系列專項活動,如‘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網絡直播營銷’等專項活動。”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廳副廳長徐全兵表示,檢察公益訴訟辦案領域逐步拓展,與相關部門形成常態化協作配合機制,取得了豐碩成果。未來,公益訴訟實踐的探索、制度的完善,需要各部門支持,需要專家、學者從理論上發揮引領作用,使公益訴訟制度進一步得到完善,在依法保障食品安全領域能夠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此外,我國食品浪費現象嚴重,反食品浪費法的頒布實施,是我國首次針對食品浪費出臺的專項立法。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李寧介紹,一是各地已出臺反食品浪費的相關實施條例;二是各部委出臺相關制度、聯合印發通知,市場監管總局就關于制止餐飲浪費專項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果;三是國家衛生健康委開展相關工作,組織研發反浪費促營養健康工作系統評價,將餐飲行業作為重點,開展營養健康食堂建設;四是評估中心開展相關活動,積極參與反食品浪費的方案制定,打造健康餐廳,加大宣傳教育工作,促進環境建設。
多元聯動推動食安主體責任落地
《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實施一年多來,企業的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得到進一步落實落地。
“加強食品安全工作,我們要推動從監管品類向防控風險轉變,推動從一品管控向全鏈管控轉變,推動從‘你和我’的對立關系向共同責任轉變,推動從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推動從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市場機制、社會協同、聯合救濟等多重機制轉變,推動從政府管理向多元聯動共治的轉變。”市場監管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馮軍強調,在市場層面堅定落實主體責任,落實好“兩個責任”,在社會層面實現社會組織、行業的共贏并舉。
“全力推動企業將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落實落細,企業要配齊配強食品安全總監、食品安全員,并確保相關人員具有一定的食品安全管理經驗和食品安全管理能力。要明確細化食品安全總監、食品安全員的職責范圍,將管理職責固化。要建立完善風險管控動態管理機制,制定符合企業實際的食品安全風險管控清單。”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經營司處長馬朝輝表示,市場監管部門要不斷加大對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的監督指導,持續推動“兩個責任”的進一步落實,加強宣貫培訓和服務指導,依法開展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的培訓考核,指導企業制定完善食品安全風險管控清單,用好督查檢查手段。
中國人民大學市場監管法治研究基地主任胡錦光闡述了食品企業在“兩個責任”監管過程中的9項權利:一是盡職免責;二是有不服從無效行政行為的權利;三是首違不罰和無主觀過錯不罰;四是有要求按照“一事不再罰”和“過罰相當”原則處罰的權利;五是有要求政府誠信的權利;六是在不利決定作出過程中,有各種程序性權利;七是有拒絕包保干部不當要求的權利;八是有移出黑名單的權利;九是有獲得救濟的權利,以此保障企業健康發展。
“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高質量發展,一是要全面把握農業規范和農產品質量的重大發展方向,提高農業生產技術;二是要大力推進糧食安全保障,滿足消費者營養健康的客觀需要;三是要加強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現代化能力建設,提高農產品全程可追溯能力。”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副主任王子強指出,目前已經開展的相關工作包括完善標準制度規范、建立健全全程質量控制的工作體系、建立中國良好農業規范推廣指導機構。建議進一步推進農產品質量規范體系建設工作,并建立相應激勵機制。廈門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饒滿華指出,廈門已經基本建成覆蓋農產品種養殖、食品生產、流通、餐飲全鏈條的供廈食品標準體系,主要做法有4點:高位推動,強化組織領導;多元參與,實現共建共創;科學制標,堅持優異品質;品質引領,帶動全鏈管理提升。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