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食品加工板塊漲勢強勁,部分食品企業甚至漲停。可以看出,疫情給食品企業帶來的不良影響正在逐步消除。而行業內復工復產較早的一批企業,在此次危機中受到損失也較小。市場的風險多種多樣,突發性社會事件常會給食品行業造成階段性的影響。對于食品企業來說,如何從市場打擊中及時恢復過來,提升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呢?
民以食為天,食品工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食品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8.1萬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5.3%;利潤總額達到5770.9億元,同比增長10.8%。如今,國內經濟持續發展,消費市場不斷升級,食品工業正處于從數量向質量轉變的階段。
食品企業要想提升生產質量,首先就要轉變現在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隨著國內人口紅利的消失,國內食品企業不一而同地出現了“用工荒”、“招人難”的局面。這也在倒逼企業加快自主創新,提升生產的自動化水平,通過生產升級來盡早擺脫對低成本勞動力的依賴,從而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源密集型轉變。
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我國食品加工技術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的食品機械行業市場規模達到了1202億元,較2014年的944億元增長了258億元,設備種類增長也到4300個左右,增長速度非常可觀。這為食品生產企業進行產線升級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除了規模增長、種類增加,食品機械的智能化水平也在日益提升,進一步降低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并能更好地對產線進行管理,提高生產環節的監管能力,減少生產過程中的不穩定因素。智能食品設備的研發制造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如物聯網、
機器視覺、人工智能等等。
在智能技術和食品加工工藝的融合下,智能設備和操作人員、控制系統之間能夠實現較好的溝通。如今,智能工廠的生產優勢日漸凸顯,不少食品生產企業開始投資智能工廠的建造。廣州某食品企業近兩年在湖南湘潭投資建設新型智能工廠,項目總投資4.5億元,主要用于建設月餅類食品、速凍類食品、餡料類食品的智能化生產車間。
廣東省某水產公司于去年投資15億元,建設產能設計8萬噸/年,總產值50億元的水產生產項目。據了解,該項目引入了國外先進的自動剝蝦系統及剝蝦設備、流態化單凍機、低溫蒸煮機、自動裹粉
油炸生產線等設備,70%以上的生產環節實現自動化,工廠的智能化水平非常高。
近幾年,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正在掀起新的產業變革,食品工業的新舊動能轉換也在逐步推進。不難發現,升級自動化、智能化生產,促進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源密集型轉變已經成為食品企業迎合市場潮流,規避產業風險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未來幾年內,自動化、智能化設備也將成為食品機械制造業的戰略性高地。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