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植根于農業、依托于科技、壯大于工業的方便食品行業,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產業基礎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有力支點。今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方便食品行業在后疫情時代鞏固科技創新成果的關鍵之年。如何迎接我國方便食品行業在新時期面臨的新挑戰、新機遇?在近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CIFST)主辦的第22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業內的院士專家及行業企業代表圍繞“壓力、定力與活力”的主題,從科技與產業的角度,用敏銳的洞察力深入剖析行業發展中的得與失,探尋我國方便食品行業如何紓解壓力、持續把握定力、永葆創新活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等國家相關部門、行業協會,以及來自食品產業界和科技界的代表參會。大會開幕式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邵薇主持。
值得一提的是,大會期間,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和中國食品報社社長黃國勝共同主持的方便食品行業領袖論壇上,來自業界的多位知名企業代表暢談企業發展思路,分享創新實踐經驗,預判方便食品行業未來發展。
多部門聚力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在20多年的砥礪前行中,中國方便食品大會在業界已形成了持續影響力,成為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風向標、行業創新開放的新引擎、企業綠色發展的新動能。大會從多角度剖析與總結我國方便食品行業在后疫情時代的創新及發展趨勢。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一級巡視員張曉峰表示,方便食品作為食品產業的重要板塊,以方便、美味、安全等優勢,贏得了市場的認可,這與行業長期堅持務實創新、注重夯實科技基礎密不可分。面對新形勢下的發展目標和消費需求,方便食品行業一是要持續深入貫徹“三品”戰略行動,不斷豐富花色品種,提升產品品質,擴大品牌影響力,全面提高發展水平和供應能力。二是要持續加強糧食加工技術和設備研發的創新力度,進一步加快發展糧食精深加工與轉化,延伸產業鏈條。三是要加快數字化、綠色化發展。行業要認真落實數字化助力消費品工業“三品”行動方案,加大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升裝備自動化水平。同時,不斷升級環保裝備,建設綠色工廠、綠色車間。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副司長宮國強表示,方便食品作為中華傳統美食的載體,應努力創新,落實“大食物觀”,實現藏糧于技、藏糧于地。一是要拓展食品來源,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增加食物供給的品類。二是要創新工藝技術。除了在傳統領域進行科技創新,也要在植物基食品、預制菜等領域取得競爭優勢。三是要豐富健康內涵。結合我國居民膳食消費結構,既要運用功能食品和原料滿足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又要依靠科技創新實現減鹽不減咸、減油不減香,減糖不減鮮。國家衛健委將密切關注行業發展動態,持續優化“三新”食品審批管理,開展相關風險評估,適時推動相關標準建設,以更大力度支持食品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二級巡視員李建偉表示,具有方便食用、便于攜帶等特點的方便食品保持快速發展勢頭,但在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質量安全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食品安全全程管控存在短板。食品安全的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近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嚴格貫徹落實“四個最嚴”等重要指示精神要求,全面強化監督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保持穩定向好的態勢,例行監測合格率連續多年穩定在97%以上。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認真落實新修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堅持守底線、拉高線同步推,保安全、提品質一起抓,加快推動監管機制落地,下更大力氣攻克農獸藥殘留問題,努力從源頭保障人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抽檢司二級巡視員郝明虹表示,市場監管總局組建以來,始終堅決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守穩筑牢食品安全防線。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抽檢和風險預警交流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務實工作。持續與相關學會協會等單位通力合作,搭建預警交流立體矩陣,回應消費者關切和解疑釋惑。郝明虹介紹,今年第三季度,全國市場監管部門開展食品安全監督抽檢近219萬批次,監督抽檢總體不合格率為2.93%。其中,方便食品抽檢不合格率為1.18%,低于總體食品抽檢不合格率。她指出,新形勢下,市場監管總局將進一步立足食品安全新任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科學技術為支撐,防范化解重大食品安全風險,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玉中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國輕工業生產恢復正常,消費市場持續回暖,但同時也要看到,疫情對輕工產業鏈供應鏈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除,企業經營承受巨大壓力。食品工業在輕工行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我國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國內食品界表現出色,其中方便食品產業的應急、救災功能凸顯,在“六穩”“六保”中作出突出貢獻。方便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穩健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在國家以科技創新托舉產業發展的新格局下,方便食品產業的發展面臨新的轉型升級。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也要看到,傳統食品的工業化還亟待提升裝備創新的能力,需要加強對原料安全的管控。因此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加強產學研合作,是保障方便食品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下一步,將在科技服務產業的引領下,支持方便食品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探索新發展模式,以滿足市場需求。
“中國式創新”仍在路上
為踐行“三品”戰略,引領和促進行業創新,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持續開展“方便食品行業創新評價”,以科技創新支撐行業可持續發展,在創新實踐中實現“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今年,學會繼續組織業界專家對2021—2022年度中國方便食品行業的創新產品,從科技創新、市場定位和消費需求等角度給予科學、客觀的評價。本屆大會上,孫寶國代表學會發布了《2021—2022年度中國方便食品行業創新趨勢》。
孫寶國指出,2021—2022年,方便食品行業在科技部“十三五”“十四五”規劃的支撐下,在“大食物觀”的引領下,圍繞方便食品“健康、美味、便捷、環保”的基本屬性,勇于創新,全行業呈現出“技術升級系列化、原料開發多元化、特色風味民族化”的整體特征,在持續破解行業發展中的共性關鍵技術上獲重要進展。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梳理的“2021—2022年度中國方便食品行業八項技術進步和行業十項技術難題”同期發布。
逆境中展現強大韌性
中國方便食品行業已走過風雨30年,它始于從無到有的創新,成長于持續不斷的突圍和再造。今年,在疫情反復、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產業供應鏈風險凸顯的背景下,方便食品產業如何順利前行,成為業內共同思考的問題。在大會主題報告環節,來自食品行業科技界和產業界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深入分析行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探討行業前行的方向。
“中國方便食品產業發展解析報告”是往屆大會上最受關注的重點,不僅可以讓產業界和科技界洞察行業整體發展,同時也是預判行業今后發展的“風向標”。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理事長孟素荷在“變局之下的發展與創新——2021—2022年中國方便食品產業發展解析”大會報告中指出,今年正值抗擊疫情第三年,在我國經濟發展承受重壓的背景下,食品工業依然顯示了強大的實力和韌性,整體上趨于穩健。作為食品工業中的重要板塊,壓力之下的方便食品行業呈現四大變局,即行業增容、邊界擴大、新的增長曲線形成;利潤率處于低線;品類結構變化深刻;健康特征日益鮮明。
方便面行業:行業“換檔”低速運行 企業創新高質發展
從去年全球方便面格局來看,方便面創新與發展的主體在中國。我國方便面行業在較大壓力下仍保持活力。孟素荷分析,我國方便面行業的發展正由3種方式向前推進。一是大企業以“迭代創新”為主——從單品到大單品系列,由單品到組合。紅海的高端競爭主要以康師傅、統一等大企業的“迭代創新”為主,大單品作為支撐企業的“骨架”,對其進行從單品到系列的迭代創新,以保持行業主體的穩定。二是區域美食成“品類間重構”的主體和產品創新的“活力源”。螺螄粉、拉面說、白家及甘肅鑫益等中小企業,吸納區域美食和加工方式,自成一派,形成若干“微藍海”。三是用顛覆性創新,拓展第二“賽道”。今麥郎蒸煮面的自主創新,立足國內,對方便面進行從工藝到裝備的顛覆性創新,破解了行業對棕櫚油長期依賴進口的發展瓶頸,其“零油”的健康屬性符合市場期待,為沖出行業的“紅海”競爭,拓展了第二條“賽道”。
孟素荷表示,面對諸多不確定性,方便面行業整體上處變不驚,專注地做好自己的事。頭部企業的競爭力與差異化發展格局初步顯現。中小企業從一味追求市場占有率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
掛面行業:小企業活得滋潤 大企業活得頑強
從整體來看,掛面行業是疫情期間起伏較大的行業,最主要的矛盾是產能結構性過剩。疫情初期被放大的需求,刺激各生產企業在2020年加大了產能,庫存飽和。但去年常態化的清零導致物流不暢,形成被分割的“孤島”,阻滯了大企業大量庫存的消化。而各地方政府為確保民生臨時出臺的優惠措施,使前期在市場競爭中失利的中小企業,重獲喘息和發展機會,并新增了200萬噸以上的產能。
具體來看,一是大企業全國擴張的計劃被按下“暫停鍵”,掉頭向內強化管理,節奏趨穩;二是企業加速了對新產品的開發和新技術應用,“微發酵活性面條”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各企業尋找差異化優勢,布局線上;三是重慶小面、空心掛面、蘭州手工掛面等中華特色掛面、半生鮮面獲發展良機,力圖通過線上銷售延續成長勢頭;四是掛面的裝備創新向中國傳統面食發力,向精細化發展。值得關注的是,在掛面規?;a的道路上,國內機械裝備企業通過不斷探索、自主研發實現了“中國式創新”,助推掛面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速凍食品行業:產品重構及創新加速 搶占預制食品的制高點
在方便食品家族中,速凍食品近3年的發展相對平穩。行業持續數10年對B端市場和團購業務鍥而不舍地突圍,完成了對預制調理食品產業鏈條的梳理,新產品從工藝到裝備的研發生產和市場布局,構成了行業在迎接預制菜風口時乘勢而起的整體優勢。2021—2022年,速凍食品行業在以傳統“老三樣”為主的品類重構提級;以預制調理食品為基礎,搶占預制菜“高地”的“雙輪戰略”開局良好,已形成并駕齊驅的發展勢頭。
在傳統賽道中,產品重構及創新加速,細化市場。水餃餛飩、面點、湯圓“老三樣”依舊穩占半壁江山,預制菜構成速凍食品行業新的增長曲線?;谒賰鍪称窐I成熟的產業鏈安全體系、精良的裝備、雄厚的資金實力及對B端、C端市場的運作經驗,加上今年3月正式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速凍面米與調制食品》,成為速凍食品業自身發展及進軍預制菜領域的穩固依托。速凍食品企業已構成預制菜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的“第一方陣”。孟素荷提醒,從調理食品到預制菜,今年速凍食品行業在市場和資本的風口下已成熱點,但諸多科學問題亟待破解。
風味配料行業:為中國食品創新“添味” 為預制菜等新生行業提供支撐
方便食品行業的創新為風味配料行業打開了新的生長空間。行業前期的創新成果,又成為預制菜等新生行業快速發展的支撐力量。在疫情的影響下,行業整體抗風險意識增強,多元化發展思維愈發增強,業務領域逐漸由B端為主,向“BC共振”的新模式轉變。發展方向更加多元化。未來,還需持續夯實風味配料的科學根基,加速與“大餐飲”的深度對接,加速對C端產品的開發。同時,掌握“單體”向“復配”的核心技術,用多種形態還原和再現各地方傳統風味,形成“中國風味”的載體。孟素荷談到,天然風味配料已進入預制菜的“快車道”,建議行業要找準需求,高水平切入。
預制菜行業:要以科技賦能產品研發創新 夯實四大科學基礎
孟素荷以今年的“土坑酸菜”事件為例,分享了自身對食品安全的思考。她認為,該事件反映了中國食品安全最脆弱的鏈條——農產品原料的安全,建議將產業鏈安全的鏈條向前延伸,加大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將成為方便食品企業發力的重點。加工企業、裝備企業聯手投入全鏈條的系統自主創新,并將產業鏈安全管理的規范與標準鏈條前移,以實現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孟素荷以此為例,剖析了當前發展火熱的預制菜行業。在她看來,預制菜在中國的發展絕不是廚房的放大和資本的狂歡。從餐飲到工業,需要跨越產業鏈安全—風味標準化還原—專用裝備的創新—標準建設—冷鏈物流的多道門檻。當菜肴從廚房進入標準產品時,實際上就已經跨入工業化的第一道門檻,安全風險和供應鏈建設是懸在預制菜產業上的“兩把劍”。行業需要逐一破解這些問題。對此,她建議,預制菜行業要以科技賦能產品研發創新,夯實標準建設、供應鏈梳理、風味真實還原和專用裝備自主創新等四大科學基礎,方能行穩致遠。
孟素荷表示,中國方便食品行業風雨兼程的30年,始于從無到有的產業創新,成長于持續不斷的突圍和再造,發展于激烈的市場競爭;創立了深入民心的產品品牌,構建了全球第一的方便食品產業方陣。30歲,對方便食品行業而言,正值青春年華,充滿創新、堅韌、注重科技的精神氣質,已形成行業發展的基因,將深刻地影響今后的10年、20年、30年。
由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作為組織單位,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牽頭,24家全國性行業協會、學會、研究機構等單位合作編寫的《食品工業發展報告(2021年度)》在大會期間發布。同時,為體現中國方便食品行業在“三品”戰略指引下,通過不斷地科技創新,在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方面取得眾多成果,“‘三品’全國行——方便食品行業在行動”在會上啟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