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在推動生物農業產業發展部分,《規劃》提出“發展合成生物學技術,探索研發“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實現食品工業迭代升級,降低傳統養殖業帶來的環境資源壓力。”過去一段時間,以人造肉為代表的新型食品掀起新風口,這一輪政策利好下,能否真的帶動這一新興產業發展起來呢?
過去兩年,關于“人造肉”的討論并不少。作為一種利用植物蛋白經過加熱、擠壓、膨化等工藝加工,或是采用細胞培養工程和組織工程等技術對動物肌肉組織進行培養,亦或是采用3D打印技術加工后得到的成品,人造肉(或是細胞肉)在結構、口感、色澤等方面與普通肉類有很高的相似度。而相較于傳統的肉類食品,它們或是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屬性,或是符合環保、可持續的生產和發展理念,所以用人造肉代替傳統肉類的觀念更廣泛地在社會層面傳播開來。
隨之而來的,是市場上涌現了不少人造肉系列產品。例如星巴克、德克士、麥當勞等連鎖品牌先后推出了植物牛肉三明治、植物雞肉漢堡、植物肉雞塊等多種產品,國內食品市場則在原來的素雞等大豆蛋白系列食品的基礎上,推出了融合植物肉的月餅、水餃、粽子等接地氣的食物。
但實際上,這些人造肉產品推出后并沒有在市場上激起太大的水花。究其原因,人造肉畢竟不是真的肉類,雖然技術的優化升級一直在助力其進一步提升與真肉的貼合度,但新產品的推廣普及畢竟還是要以消費情況說了算,有腥味、口感一般等評價的出現,證明人造肉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再加上人們對人造肉的消費觀念尚未扭轉,短期內大力推行這類新型肉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前兩年上游食品行業推出人造肉系列產品與其說是在更好地服務于消費者,不如說是抓住風口進行一種“試水”。
盡管從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大方向上看,人造肉具有許多明顯的優勢,但我們同時必須認識到——新型食品的出現和上市要經過長時間的打磨和沉淀是毋庸置疑的。在經歷過前兩年的風口期后,如今的人造肉領域在高開低走后似乎愈發沉下心來攻關技術、做好產品,國內以誠志股份、東寶生物、雙塔食品、東方集團等為代表的行業企業在搶先布局植物肉領域的同時,紛紛專注于修煉內功。
例如雙塔食品多年來始終堅持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院士等專家達成深度合作,以產學研合力之勢在豌豆蛋白、蛋白肽等領域展開技術研究。隨著該公司在生物發酵工藝、干法工藝、新干法工藝等方面取得突破與提升,蛋白素系列牛肉丸、牛肉餅、豬肉餅、雞排、香腸、雞塊等產品已經陸續面世,全素配方、肉感濃郁、嚼勁十足、營養豐富等更加具象化。
從長遠來看,人造肉系列產品立足于市場或許將成為一種大趨勢;從當前來看,人造肉要想走向廣闊的市場還得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來。隨著國家出臺政策指出探索研發新型食品,相應的食品行業企業、技術人員等也要以此為契機,以創新力、恒久力等做好產業發展“文章”。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