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采茶工短缺和用工成本高已成業界共識,目前農民采摘茶業普遍缺乏勞動力,茶葉無法及時收獲,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反復發生以來,這一現象更為突出。且采茶工采茶過程中還存在安全隱患,時常發生采茶工走失和不慎跌落的事件。近日,蘇州新區一茶農上山采茶時不慎摔落深溝,腿部受傷無法動彈。前置備勤點的消防員接到群眾求助后立即趕赴現場,使用安全繩和安全腰帶將被困人員救出來,然后利用擔架將其抬下山交給120醫護人員。
唯有借助科技的力量,才能解決以上問題。
“十三五”以來,浙江省通過“尖兵”“領雁”計劃及育種專項在茶樹領域立項27個,涵蓋了茶樹育種、高效栽培、病蟲害防治、機械研發、產品加工等茶產業全鏈條。通過一體化設計、學科交叉創新、數字和機械賦能,引領浙江省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3月15至26日,浙江理工大學農業機械團隊在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嵊州基地進行名優茶機器人采摘試驗。采摘實驗表明:第三代采茶機器人整機在行走過程中實現了自動識別、定位、采摘、收集,驗證了現有技術路線的合理性,試驗中芽葉識別率達82%、平均采摘速度2.5s/顆、采摘成功率40%。未來預計在多臂操作的情況下,一臺機器能替代3~5個工人。
科研人員只需按下遙控按鈕,采茶機器人就開始自動識別茶樹上嫩芽,精準伸出機械手,把嫩芽采摘下來并吸入儲存盒內。據浙江理工大學農業機械團隊專家陳建能教授介紹,這是第三代名優茶采摘機器人,是浙江省“尖兵”“領雁”項目之一、浙江理工大學主持的“名優茶芽葉智能精準采摘分級關鍵技術研究及裝備研制”的研究成果。據悉,后續科研團隊將在采摘成功率、采摘速度、芽葉完整性、茶園立地環境適應性方面持續提高改進,爭取盡早實現商品化。
隨著城鎮化發展和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茶產業的用工矛盾較為突出,因此,“應用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研發出替代采摘勞動用工機器人,對茶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和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5月5日,由十堰市農業農村局、房縣農業農村局、房縣農機服務中心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團隊,來到房縣白鶴鎮付家畈村茶葉基地。農技、農機專家現場指導和推廣茶園夏季機采代剪技藝和先進機械。
現場,幾臺采茶機正在忙碌作業中,機采茶大幅提升了采茶效率,能將整個茶園的粗茶在3到5天的宜采黃金期內全部采完,使原本被修剪掉的粗茶“變廢為寶”。據茶園負責人介紹:機采粗茶頻率為一年三次,每次可采2500斤左右,每畝茶園直接增收3000元。
近幾年,機采茶已陸續在全國各地推廣應用開來,但因為機械采茶對地形要求比較高,當下發展機械采茶還存在難度。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成了適合平地茶園采茶的機械化作業技術與裝備體系。而我國大部分茶葉產區在山地、丘陵和陡坡地帶,地形復雜,茶園建設規格不標準,這是致使采茶機械難以推廣普及的突出問題。
目前,茶葉鮮葉采收,僅有往復切割式采茶機較廣泛地應用于大宗茶生產中。我國名優茶智能采茶機尚在起步階段,產業化尚需時日。
隨著浙江理工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等眾多科研力量的參與,在國家茶產業技術研發體系、中國農科院“智機”行動計劃等科技項目支持下,智能采摘的關鍵技術難題將逐步得到突破。
資料來源:浙江省科技廳廳農村處、浙江省科技宣傳教育中心、房縣新聞網、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