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9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情況。其中,餐飲收入達到了21279億元,同比增長9.4%;糧油、食品類收入6965億元,增長10.4%;飲料類收入993億元,增長9.9%。總的來說,我國食品工業處于穩定上升期,急需加大對食品科技的創新來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有了質的飛躍,人民的消費結構不斷轉型升級,我國食品工業迎來了規模化、綠色化、智能化的發展新時期。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累計達到10.52萬億元,對全國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了10.5%,已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
雖然我國的食品經濟于近幾年得到了快速增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據悉,發達國家的糧食水果、肉蛋、水產品等深加工達到了70%及以上,而反觀我國,雖然產量均處于世界前列,但深加工率僅為30%,差距不可謂不明顯。
而產生這一差距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國食品工業存在著制造能力突出但創造能力不強的矛盾,這也導致了我國食品工業雖然規模巨大,但供給效率低下。
業內人士表示,科技創新是發展我國食品工業的主動力,通過科技創新提升食品工業整體發展水平,加大研發投入,通過提升我國食品工業產業核心技術與裝備創新能力來解決我國食品工業存在的行業痛點。
例如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物流損耗率達到了25%~30%,而發達國家的損耗率大多低于5%,其他食品加工產業也一樣,都存在著相應的高能耗、高損耗問題。對此,食品工業要加強對食品科學基礎性的研究,提升自主創新以及應用能力,相關企業要加大對型、節能型生產加工設備的研究,優化產能。
同時,產品低值化、設備同質化也是目前食品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行業需要通過開發新的食品加工技術來提高食品附加值,設備制造商需則加大對食品加工設備的創新力度,實現設備差異化,滿足消費者需求。
隨著科技的發展,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術不斷成熟。食品工業要加快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腳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數據化工廠以及有效的產品信息追溯鏈,加強對產品的質量管理,降低生產、制造成本同時提升企業利潤率。
此外,政策也為食品工業的轉型帶來利好。在國家出臺的《“十三五”食品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中,明確提出要依靠科技創新現代食品產業技術轉型升級,強化企業創新,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我國的食品工業在擴大內需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今更是迎來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而科技創新正是食品工業進行轉型的重要支撐,放眼整個行業,企業需加大對食品生產技術以及設備的創新力度,提升食品工業的智能化水平,實現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我要評論